原本规划做博物馆的历史建筑,实际操作中变成了餐饮集中地。在正式公布了多批数百处历史建筑之后,广州历史建筑如何活化利用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近日举行的“新时期·新理念”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实践与展望论坛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阳建强对广州珠江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区的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在活化利用过程中要体现更多文化、美学、历史价值,让文化遗产真正进入现代生活。
太古仓原规划建历史博物馆
太古仓是广州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缩影。阳建强曾参与广州珠江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区的调查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本次来到广州,他专门前往太古仓码头。他说:“现在的太古仓人气很旺,目前大部分建筑内部结构保存完好,从利用角度来说做得不错。但太古仓码头应该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体现出原来的文化价值,现在基本是餐饮,有些可惜。”
他透露,按照原来的构想,太古仓临江的7座仓库都将作为博物馆,来展示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历史。可能是因为博物馆市场价值不高,太古仓变成了餐饮集中地。他同时认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首先将老建筑的构建保护下来是好的,但也不能仅仅从使用角度来活化,还要考虑其文化的、美学的、情感的、历史的价值。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专业化的保护更新机制;全面建立好居民、市场、政府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文化遗产最终进入到我们真正的生活。
产权复杂且修缮费高是难点
在论坛上,广州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建筑规划部部长王霖透露,广州第一、二、三批已经公布的历史建筑,加上正在进行公示和报批的第四、第五批推荐历史建筑名单,一共将有历史建筑813处。但目前广州的历史建筑以居住为主,产权复杂、加上修缮费高昂均成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过程中难点。
广州历史建筑以私宅为主,其中私有产权占78%,国有产权为14%,混合产权为8%;从修缮需求看,目前66%的历史建筑为轻微修缮,进行非轻微修缮的只有34%。王霖表示,在修缮过程遇到的多数问题还是最基本的居住需求问题,例如,门窗等木构件老化、损坏、墙体脱落等。此外,部分历史建筑的继承者多达几十个人,很难达到申请修缮的条件;而且部分公房也存在由于历史分房等说不清的原因难以修缮。因为根据《物权法》的规定,需要2/3以上共有人的同意才能进行重大修缮。
而目前,历史建筑修缮的政府专项资金还没有出台,历史建筑修缮和维护成本较高。据悉,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需要投入上百万元,而一般5年时间需要再次重修,每个月的维护成本也在万元左右。王霖表示,传统技艺的缺失和工匠队伍不足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历史建筑修缮。